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 >

新纲要出台,美学教育究竟如何落地生根?

2022-12-08 11:35:34    来源:红网


(相关资料图)

教育部近日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网友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纲要的新要求是我国愈加重视美育的宣告书,虽有了良好的开始,但美学教育真正落地生根还需多下功夫。

公共艺术课程包括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等三种课程,一直以来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欣赏美,更能将美的力量灌注进生命,在追求远方的日子里书写诗意。该类课程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引导学生树立争取的价值观、文化观、民族观、国家观,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提出的新要求是响应社会、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艺术、审美是文化的外现,它根植于一个民族的传统、意识与文化,同样对一个民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年来,世界的竞争愈演愈烈,我们的文化、审美长期遭到外界势力无形的侵蚀:此前,著名女摄影师陈漫为迪奥亚裔模特拍摄的产品宣传照被评“阴森”,涉嫌故意迎合西方种族歧视的审美趣味;人教版教材上的插图人物“唐氏脸”,动作、表情怪异;今年夏天,国际时尚品牌迪奥抄袭我国传统服饰马面裙,搬用花鸟图不注明来源;近日,巴黎欧莱雅模糊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与韩国联名推出相关产品……一件件伤害民族情感、促使大众不悦的时尚、文化事件,已然说明了加强美学教育,捍卫自身审美文化的必要。

然而,美学教育持续推进,光靠要求完成两学分的公共艺术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各大高校都开设有相关课程,像大学生慕课这样的线上平台也可以搜索到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这些课程的实际利用率和学生从中受益多少便不得而知了。学生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或者容易通过、取得高分的公共课,很少一部分同学会凭借自身兴趣选择课程。特别是艺术类课程大多较为抽象,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浓厚的兴趣支撑,没有相关基础和爱好的同学学习起来难度也较大。对于课业繁重又无心潜入艺术的同学来说,其并不是最优的选择。另一层面,仅仅通过一门课程,也就是一学期的学习时间,学生也很难在艺术世界中探求到美的真谛,更难对我国的美学历史、文化形成统一的概念。如果没有好的老师作为引领,那么学生和艺术、美学便只能是擦肩而过的关系。

美学教育的落地生根,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培育文化氛围,让艺术熏陶人,让文化滋养人。首先,高校要不断改进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学校要鼓励授课老师革新课堂内容,创新授课形式,结合当下时代变化,将美的种子播种在学生心田。其次,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高校加大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扶持,搭建美学交流、沟通的桥梁。一方面,支持海内外高校之间加强艺术、文化的创作交流和教学研讨;另一方面,在校园内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激励学生加入美的创作,将美学融入生活。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与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展开合作,将学生的美学创意应用、推广,使其充分肯定艺术的价值和力量。

除此之外,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自觉加强个人审美素养,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做出贡献。要纠正“艺术、美学没有用处”的狭隘观念,用心了解、学习我国的传统艺术和美学知识。同时,也要关注海内外的审美趋势,不断开阔视野,坚决维护我国的艺术、审美独立,自由发展。对于我国传统美学和艺术,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敢于创新,为其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公共艺术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是迈向广阔艺术世界,追求诗意人生的一扇窗;《纲要》中的新要求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只是促进全民艺术素养提高,重塑民族审美的一小步。我相信,在未来我国的传统艺术和审美定会在世界艺术之林当中更加耀眼夺目。(丁泉月)

关键词: 公共艺术 落地生根 传统艺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