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 >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分类培养、精准施教”构建人才分类新模式

2022-03-07 15:00:59    来源:中国教育报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日趋多元化,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日益加大,如何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诉求的高职学生进行分类培养,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环境,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近年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就业取向等不同特点,大胆探索实践,创造性地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分类培养、精准施教”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喜人的改革成效。

分类培养就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大数据要求,结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和不同发展需求,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个人特质、职业性向、能力优势等进行分析“画像”,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个性发展的职业类型,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分类,并以此构建人才分类培养新模式。精准施教就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学生职业适应性等方面需求,在学生现有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依托创建的“专业+创业”“专业+营销”“专业+管理”“专业+创新”等人才分类培养平台,开展精准施教活动。

构建分析平台实施科学分类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人职匹配理论,依托学生专业与职业性向测评平台、天基智慧化精准就业平台和智慧校园数据平台,研发基于大数据的人职匹配分析平台,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

依托智慧校园平台,自动抓取学生的基本信息、政治面貌、学干锻炼、心理健康、图书借阅、兴趣爱好、学习情况、社交实践、社会活动、家庭环境等多维度信息,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和“画像”,形成学生职业性向大数据仓库。

基于天基智慧化精准就业平台数据资源,收集全国数字化就业市场、岗位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数据,形成学生意向就业与精准学习导航报告,为学生推荐匹配度更高的就业职位。

在学生职业性向大数据仓库和天基智慧化精准就业平台数据资源基础上,研发基于大数据的人职匹配分析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教育、职业规划、求职择业和职业发展四个阶段的人职匹配服务。全校学生分类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为新生入校时,学生依据大数据测试平台对职位类别、能力等数据分析反馈结果,并对个人测评结果出具的《大学专业与职业性向评估报告》,自主提出申请选择适配的专业。第二次为第一学期结束后,学生经过一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对职位类别、职位和能力有重新认识,根据大数据测试平台对个人测评结果出具的《学生就业意向与学习导航报告》,结合个人职业兴趣、爱好潜质、适合职位等,清晰认识自己的职业目标,再次提出申请重新选择适配的专业类别和职业发展方向。学校按照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就业意向、职位类别等,参考学生的测评报告结果和个人意愿,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入学时被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录取的学生王翠英就是科学分类的受益者。通过学校组织的学生专业与职业性向测评,她意识到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会计专业在她“适合度最高的10种专业”中排首位。经过一个学期的慎重考虑,她决定转到会计专业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了初级会计职称资格考试。

创建“专业+”平台开展精准施教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对全校现有52个专业的学生逐一分类后,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职业适应性,在学生现有专业的基础上,选择有创业、营销、管理和创新意向的学生,创建“专业+创业”“专业+营销”“专业+管理”和“专业+创新”的精准施教模式。

“专业+创业”人才培养。学校依托创业研究中心和校政研企四方共建的中国·中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成立“创意小组—创客工坊—专业群创业中心”,整合学校创业教育、创客空间等资源,打造创业实践场景,创建“专业+创业”人才培养平台,为创业意愿强烈、想法成熟、能力突出的学生,开展“普及—意向—精英”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分层次培养。2018年以来,陈继文、张文博、任志远等创业学生,依托学校孵化的创业项目,先后成功注册了156家企业,其中,河南赶小集电商公司两年营业额超过1.2亿元,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

“专业+营销”人才培养。学校依托现代营销中心和“大能手创客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借助学校第二课堂和选修课的形式,为有营销兴趣与特长的学生组建“匠心筑梦·卓越计划”特色专班,创建“专业+营销”培养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完成第三方提供的真实案例、项目及任务,破解技术难题。2020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李长宇在学校创设的实践场景下,运用专业知识和营销实践技能,为海尔、北京慧科等多家企业提供营销策划服务,为南阳市农村主播等策划直播脚本,均获得一致好评,实现了从一个营销员到营销策划师的成功转变。

“专业+管理”人才培养。学校依托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和与苹果公司共同制定的“雏鹰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组建“雏鹰计划”特色专班,创建校内培养、企业实践、顶岗实习和独立工作四阶段渐进式“专业+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学生在学习校企定制开发的应用管理类课程基础上,通过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成长为企业管理人才。“雏鹰计划”为富士康科技集团培育了一批优秀管理人才。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学生王林河已成长为部门组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王宇翔、孙佳豪、张国奥、李广辉等已成为部门线长或管理储备人员。

“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学校依托创新研究中心,省级、市级和校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科研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科技发明活动、学生专业社团、科普宣传专题网站、科普宣传月活动等,创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为不甘平庸,有科学爱好、创新素养、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意识。通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培育“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参赛项目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作品。

为进一步检验基于大数据的“分类培养、精准施教”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又创建基于大数据的质量诊断平台,收集挖掘学生在校学习、求职择业以及工作期、职业期和事业期发展大数据,对学生发展的关键点进行重点监测诊断,检验分类是否科学,施教是否精准,形成学生发展综合评价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发现、挖掘学生个体潜质,提升人才分类培养、精准施教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实践成效明显示范辐射广泛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大数据的“分类培养、精准施教”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检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带来多重效应。

人才分类培养成效显著。此项改革使学校4万余名学生受益,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满意度为93%。近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百余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大赛奖项数十项,获奖数量、质量居全省前列。“专业+创业”类学生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是河南省仅有的获金奖学校;一人获省十大创业标兵称号,一人获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先进人物称号,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报道。“专业+营销”类学生获第二届步惊云518跨境电商文化节5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获“致教杯”大赛国赛两个一等奖、全国连锁经营行业竞赛省赛一等奖,“双十一”完成金额上千万元,服务超3万个客户。“专业+管理”类学生从事一线管理工作达27%,晋升比例超90%,晋升周期缩短2—3年,比同期同专业学生收入高出50%以上。“专业+创新”类学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银、铜5个奖项;获全国十七届“挑战杯”竞赛国家、省级奖项17项,参与企业技术服务38人次。

助推区域产业发展升级。在此项改革的启示与带动下,学校实施专业重构工程,重组10个专业群,建成国家骨干专业5个,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4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4个省级、2个市级和23个校级科技创新平台,中国·中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省级大数据“双创”平台,为区域开展创业服务,实现技术服务经费到账4000万元以上,直接或间接为企业行业创造经济价值超8000万元。开展SYB、GYB创新创业培训17707人次。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1.8万人次,数字营销等“1+X”证书认定8705人次,在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主阵地作用。

促进学校全面快速发展。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获得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等荣誉称号。20余名教师分别获国家技能大师、省级职业教育名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学校有6个省级以上教学创新团队和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师在近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9项国家奖项、42项省级奖项,建有一个国家教学资源库、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26本国家规划教材。

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凸显。学校改革的经验被省内外80余所职业院校借鉴、采纳、实施,“大数据下高职学生分类培养与实践”课题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教高2019〔740〕号)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牵头成立省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和省酒店管理产教融合专业联盟,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优秀案例。在全国高职院校校长论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研讨会、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30余次,对口支援16所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建设,帮助3所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带动百余所院校开展改革,多家媒体对学校的改革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

关键词: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培养 精准施教 构建人才 分类新模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