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 >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2022-03-03 11:32:44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下项目化学习大热,它倡导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从创造性认知要求的顶端开始,让学生在问题的强大驱动下去创造与实践,这需要学习者汇聚两个或更多的学科概念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创造作品,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创造出新的意义。

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在做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尝试,但似乎只要涉及几门学科就可以称为跨学科,只要涉及实践活动,都可以归类到项目化,这显然违背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初衷。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明确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真正内涵,因为这是教育教学实践的起点。

整合而非拼盘或点缀

一直以来,学校课程多以分科制为主,重在关注学科素养,学生很少经历综合而真实的学习。而真正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倡导聚焦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以项目为载体驱动学习任务,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让学生以探究、实践、合作、个性化的方式经历问题解决,深度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中去。

在实践前,教师首先要明确三个原则:其一,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解决一个问题、创造一个作品、建构一种解释、满足一种需要,是帮助学生增强理解能力的一种手段;其二,它是有机整合的,不是多学科围绕一个主题排列或随意杂乱地堆砌;其三,它是要基于各个学科的,质量取决于对各个学科本质的理解,“表面主义”的学习会导致学习的“肤浅化”,对于任何学科都没有意义。

一些学校把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看成增强学校活力的“灵丹妙药”,殊不知,在单学科中无法教好的,用跨学科的方法更教不好。

关怀与创造是指向标

教师首先要把各个学科的关键概念和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形成“概念地图”,这些学科之间的关联必须是有机的,才能促进学生对于跨学科的理解。教师需要不断地追问,学生会获得哪些跨学科的理解,又真正落地到了哪些核心素养上。

我倡导,把“关怀与创造”作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指向标,不断引发学生自我完善,与他人、自然、社会建立联系。

其中,“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发展、幸福的关切与尊重;“创造”立足于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协作中解决问题,促进质疑批判、逻辑实证、创新实践等关键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用关怀的眼光发现问题,用创新的意识解决问题,享受帮助他人、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体验,是我们学教变革的初衷。

创构项目化学习实践模式

真正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需要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我们整合了信息技术与劳技学科,落实每周一节“大综合”课程,同时也在拓展性课程中开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群,鼓励有兴趣的师生进行学习挑战。

先从同一个班级或者年级教师联合开始,再进入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在边实践边总结的过程中,创构了“指向关怀与创造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模式”,从人文关怀的需求出发,步步深入,形成“分析”“设计”“建构”“应用”四大学习样式,在此基础上又细化出16种关键的学习行为以及基于学习行为的创造水平四层级评价模型。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这个模型开展跨学科项目化教学。

如何应用这个模型进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呢?下面以“智能垃圾桶改造项目”为例来进行一次学习过程的“庖丁解牛”。

1.项目前的“预热”。目标对象为七年级学生,通过一系列前期项目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编程基础知识,了解了3D打印技术与激光切割技术,体验了一些机械原理。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才可能根据需求对以上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学习。

2.分析原始需求产生“项目”。垃圾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然而要改造垃圾桶,需要找到一个值得突破的重点。不仅是教师准备和设计,还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不同环境的垃圾桶、不同人群使用的垃圾桶都会有什么不同的需求。让学生们走出教室,去不同的环境地点考察与调研。

实地走访后,学生们的发现让人惊喜:关于“公园垃圾桶”,游客不愿意用手去开盖子,对于清洁人员而言,垃圾容易满,清运比较麻烦;关于“小区的垃圾桶”,即使居民发现垃圾桶已经满了,还会继续往上放垃圾,对于环卫工人而言,他们是定时清运而不是按照垃圾桶的满溢程度清运;关于“幼儿园的垃圾桶”,小朋友不识字,不能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垃圾桶外形也不够可爱、与环境不相容。

3.围绕驱动性问题设计“方案”。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环境下使用的垃圾桶,梳理问题找准痛点,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从可行度、成本、技术等多角度考虑,挑出最优方案。以“幼儿园的垃圾桶”为例,学生经讨论决定,把驱动性问题放在“如何帮助幼儿园小朋友进行垃圾分类”上。不同的组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一组决定通过可爱的大按键帮助小朋友进行垃圾分类,另一组决定通过语音识别帮助小朋友进行垃圾分类。

4.方案设计实施与形成“样品”。确定项目、明确要突破的重点后,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包括产品功能设计、产品外观设计,为实现产品功能所需的技术,还要明确哪些技术是已有的,哪些技术是需要学习的。除用思维导图来整理与呈现方案外,也鼓励学生用项目方案表来整理。根据情况需要,教师对小组进行嵌入式培训。

5.样品测试应用形成“成品”。经历3课时的项目制作过程,在具备三个“一”(一个方案、一张设计图、一个PPT)的前提下,所有小组带着自己的样品或半成品上台展示与讲解,其他组围绕“是否实现预设功能”“垃圾桶的开盖方式”“是否为项目拓展了新功能”等方面进行记录与评价,不断改进迭代出“成品”。

这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智造生活”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学生经历了“方案实施—失败—查找原因—改进方案—失败—查找原因—改进或改变方案……”无数次循环后,由失败到成功,提升了学生把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在这场学教方式转型的变革中,师生面对的挑战不小,却也收获了极为丰富的学习体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复杂情境,成为终身学习者。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在实践和研究者的不断创造中,我们相信这场静悄悄却又意义深远的学教变革,会在更多课堂里落地生根。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关键词: 一线教师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真正内涵 教学实践

相关阅读